走進寧東能源化工基地
揭秘“一塊煤”的裂變
千萬IP創科普,共筑科技強國夢。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普部與人民網聯合策劃推出“見證科技之路”主題報道,聚焦國家科技戰略政策、重要科技獎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深入基層一線開展采訪調研,推出一批生動鮮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煤制油的成功,實現了“平時能活、急時保供”,在關鍵時刻為保障國家能源供給起到重要作用。
黑黝黝的煤炭是怎么變成一瓶瓶清亮的油品?是什么樣的科學技術在為國家能源安全保駕護航?科研工作者又是如何一步步試驗研發、艱苦攻關的?近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進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揭秘“一塊煤”的裂變。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寧夏煤業供圖
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以煤為主體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發展以煤制油為代表的煤化工產業,對解決我國石油資源短缺、降低對外依存度,提升國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上世紀90年代,科研工作者依托寧夏豐富優質的煤炭資源,率先開啟了煤制油技術的探索之路。當時,我國煤制油技術還是一片空白,團隊寄希望于引進國外技術,但掌握不到核心重點,部分技術也達不到國內使用需求,2011年,科研工作者開啟了艱辛的自主創新之旅——建設世界單套規模最大的400萬噸煤制油項目。
“有了煤制油技術,我們就可以把我國豐富的煤炭資源轉化為較為缺少的油類資源,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寧夏煤業煤制油氣化一廠二車間工藝副主任武祥元介紹,煤制油項目意義重大。
煤制油是以煤為原料,在一定的溫度、壓強下,通過化學加工過程生產液體燃料或原料的工藝過程,主要包含兩條技術路線,煤的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煤間接液化技術是先用氣化爐將煤炭氣化,再通過費托合成裝置將氣體合成為石油制品。400萬噸煤制油項目主要采用的是間接液化技術。
400萬噸煤制油項目夜景。寧夏煤業供圖
回望煤制油項目跋涉過的道路,項目團隊不勝唏噓。
起初,寧夏煤業嘗試引進外國成熟技術。
“打不著火,投不進煤,除不盡灰……”負責煤制油項目核心部件“神寧爐”研制的寧夏神耀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匡建平回憶起引進國外技術的“水土不服”。
“買不來核心技術,更買不來核心競爭力。”匡建平說起當時的決心,“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
國產化之路并不容易,困難重重。
項目需要建設兩條200萬噸生產線,由1000余個子系統、156個系統組成的復雜巨系統集成……面對一道道亟待攻克的高難度技術壁壘,項目團隊始終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
錨定37項自主國產化任務,推進產業裝備制造水平提升;
主動聯系國內29家大型裝備制造企業,開始逐一攻克各項國產化難題;
最多有3萬人同時施工,無懼嚴寒、酷暑,只為項目投產。
2016年12月21日,項目打通工藝全流程,油品A線產出合格柴油。至此,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煤制油全生產鏈技術的國家之一,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壟斷:年轉化煤炭2400萬噸,占寧夏煤炭年產量的1/4,推動了煤炭由單一燃料向燃料與原料并重轉變,成為能源技術革命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徑。
從“煤”到 “油”,這是一場科技的長征。寧夏煤業持續發揮煤炭加工轉化領域的技術和產業優勢,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延伸煤制油產業鏈,助力煤化工企業轉型升級。
在寧夏煤業煤炭化學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的實驗室,瓶瓶罐罐中放滿了各種聚丙烯原料,小顆粒潔白如雪,狀若珍珠。
研究院副院長李磊介紹說:“咱們日常用的塑料飯盒、水杯、口罩等都是由這些‘白珍珠’加工的,而做成‘白珍珠’的原料就是煤炭,是不是很神奇!”
著力于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目標,寧夏煤業已初步形成多種類的產品集群,實現了由單一油品向多元化高端產品的轉變。
在寧夏煤業展廳,擺放著各式各樣“煤制油”副產品。寧夏煤業供圖
在寧夏煤業展廳,硫磺、甲醇、液氧,各式各樣的工業原料讓人目不暇接;塑料飯盒、輪胎、衣服,更讓人眼前一亮。
“產業鏈的拓展,源自于煤的多元化利用,煤的多元化又減少了廢渣廢料排放,降低了污染,兩者又共同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環!崩罾谛χf,“我們要把每一塊煤都‘吃干榨凈’!”
審核:
陳力鵬 寧夏煤業煤制油黨委工作部部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