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請個假都不好意思?真的別再PUA自己了
想起假期休假,反而讓你感到不安?
如果整個假期里你都在玩,但是卻發現別人都在努力工作或提升自己,你會感到自己好像有點浪費時間嗎?
你感覺工作很累,很想好好休息一番,可是卻不敢直接請假休息,或者會干脆編造一個理由來休假嗎?
如果你的回答是“yes”,那說明你已經被“休閑負罪感”(Leisure guilt)綁架了!
“休閑負罪感”是什么?
休閑負罪感非常普遍,很多人對于休閑這件事情,都會感到一定的壓力、焦慮和內疚等不適感,導致人們難以享受這段本該放松充電的時間。一項針對1200名打工人的調查表明,有68%的人“不敢”把假期全部用掉,因為他們覺得“休假會帶來更多壓力”“這會影響晉升”。
另一項針對336名成年人的在線調查也發現,有85.7%的人在花時間做一些休閑活動的時候會感到有些負罪感。而我們自己,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想法。
為什么在社會物質和精神都在進步的今天,我們反而變得“不敢休息”了呢?該怎樣才能給自己“解綁”?
休閑負罪感之所以如此普遍,與負罪感的心理機制密切相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負罪感是一種個體在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違反了個人的道德標準、社會規范或他人的期望時產生的一種負面情緒體驗,它通常伴隨著自我責備、羞愧、焦慮和不安。
負罪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一種自我調節機制,往往會驅使我們采取自我懲罰的行為,以減輕內心的不安和痛苦,還會促使我們改變自己的做法,以避免未來再次違反規范或他人期望。
那么,休閑負罪感體現了對什么社會價值和他人期望的違反呢?
什么負罪感,不過是自己在PUA自己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那些被滿滿當當的日程表安排好,或是深夜仍在處理工作,似乎從不休假的大忙人,往往會被其他人稱贊和尊重,是很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而按時上下班,一到假期就看劇打游戲的人,則會被說是“擺爛”“不求上進”。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現代社會中,忙碌不僅是一個人工作狀態的體現,也是一把衡量社會地位和自我價值的標尺,而休閑則被視為缺乏社會價值,因為它意味著這個人沒有被需求、沒有生產力,從而被視為“懶惰”。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認為人們通過將自己與特定的社會群體聯系起來,或者與其他群體進行比較,從而形成社會認同和自我概念。也就是說,當“忙碌”在社會價值觀中與成功、上進等正面社會身份掛鉤時,個體就會對不符合這種社會期待的行為(如休息)產生強烈的負罪感,甚至認為自己“懶惰”或“不思進取”,使得他們即便在正常休息時,內心仍然處于緊張和焦慮之中。
為什么我們要擺脫自我PUA?
“忙碌”成為每個社會當中的一種正面價值觀,不僅是因為社會的發展依賴于每個人的工作與奉獻,也是因為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將自己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確實能給我們帶來充實感和目標感,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
但是當我們被休閑負罪感所綁架時,就說明“忙碌”這一正面價值觀在我們的內心中產生了過度的泛化,錯誤地將“休閑”與之對立起來,導致我們形成了過于狹窄的社會認同和自我概念,無法將“休閑是必須且正當的”內化到自身價值觀體系中,這既不利于我們專注地完成工作,也不利于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被休閑負罪感所綁架,無法好好休息時,可能會產生諸多不良的影響,例如導致情感耗竭,即越休息越焦慮,越焦慮又越無法休息,最終導致情緒、活力和精力都被消耗殆盡。同時,持續的忙碌和缺乏良好的休息會導致過度勞累和慢性壓力,從而削弱免疫系統,導致睡眠問題、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
如何真正地休息?
正是因為休閑負罪感,很多時候我們看似是在休息,但內心一直都處于消耗的狀態。真正的休息,并不只是停止工作或是表面上的放松,其核心是利用休息的時間讓我們身心重新恢復平衡,重獲精力并調整心態,以更好的狀態面對生活與工作。
所以,找到真正的休息方式至關重要。心理學家認為,優質的休息不僅僅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或刷手機,而是通過有意識的、主動的方式來恢復身心。
首先,我們可以有意地在工作與生活之間設定心理邊界。在心理學中,這指的是通過明確的行為、心理或情感界限,來區分工作與個人生活的時間和空間。當我們擁有明確的心理邊界時,能夠減少角色沖突,讓工作和生活中的角色不再互相干擾,避免在休息時無法與工作“脫鉤”,實現“認真工作,好好玩耍”。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來設定工作與生活的邊界:
1、固定的工作與休閑區域:在家里設立一個專門用于下班時間處理工作的空間,而工作結束后就不再進入這個區域,幫助自己在心理上達到真正的“下班”。你也可以通過設定一個專門的休閑區域,只要進入了這個地方,就會關掉工作消息,專心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2、制定“無工作時段”:可以根據自己的日程安排,在一周中預留出某些時間段,作為完全“無工作”的時間,比如周末的某個上午或晚間。這個時間段內,完全不處理任何工作事務,專注于休息、家庭或個人愛好。
除了設定邊界,真正地休息還需要通過有意識、主動的方式來實現,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停下來。被動的休息,比如躺在沙發上刷手機或無目的地瀏覽網絡,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帶來放松感,但實際上并未讓身心得到充分的恢復。
相比之下,有意識地休息是指那些通過主動選擇、具有恢復性的活動,幫助大腦和身體在工作后恢復平衡和活力,例如:
1、自然散步:接觸自然環境有助于緩解壓力、提升心理健康,我們可以每周抽出時間在公園或河邊散步,讓自己遠離電子設備,專注于自然的聲音和景色,能有效恢復精力。
2、藝術和創意活動:藝術創作、繪畫、音樂、手工藝等活動能夠激發大腦的創造力,幫助個體從工作壓力中抽離,專注于美感與創造的過程,是很有效的恢復性休息方式。
3、低強度運動:低強度的運動,如瑜伽、太極或慢跑,能夠有效釋放壓力,提升內啡肽水平,帶來愉悅感和心理恢復。與高強度的鍛煉不同,這類低強度的運動不僅能夠調節身體素質,還能通過緩和的節奏幫助大腦放松。
4、社交活動: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如與朋友或家人共度時光,也是一種恢復性休息方式。與親近的人交流、分享感受,不僅能夠減輕心理負擔,還能通過情感支持提升幸福感,幫助個體在情感上獲得恢復。
5、讀書或學習新技能:雖然學習可能會消耗一定的腦力,但在感興趣領域的學習實際上能夠帶來精神上的放松和滿足。讀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或是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如烹飪、攝影等),可以激發成就感并增強個人價值感,是一種積極的、有意識的休息方式。
忙碌打工的我們,往往會忽略自我關懷的重要性。然而,正如本文所說,休閑負罪感不僅阻礙了我們的休息與恢復,還可能對身心健康造成長遠影響。我們一定要堅信,真正的休息并非逃避工作,只有當我們照顧好自己,才能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高的效率投入到工作中去。
作者: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陳宇峰
審核:四川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楊小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