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火!這種飲料減脂、抗老,但一類人需注意
繼咖啡之后,抹茶又成了年輕人的飲品新寵。從社交平臺圍觀,這個熱度部分源于年初的“農業大摸底”,很多人驚喜發現貴州竟然是“全球抹茶的重要生產地”,就抱著好奇買來試試。
后來,有關“喝抹茶能降低皮質醇、降脂減重”的說法開始流傳,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飲用抹茶。不過,抹茶真的有這些作用嗎?
“抹茶”到底是什么茶?和其他茶有什么區別?
看著綠綠的抹茶粉,有朋友可能會陷入深思:抹茶和綠茶有啥區別?
它們的差別相當大。不僅制作工藝有別,營養特點也有差異。
現代抹茶的制作工藝包括這幾個步驟:
選用覆蓋遮陰栽培的茶樹鮮葉——蒸汽殺青——低溫干燥——研磨制成粉末。整個過程沒有太高的溫度,能更好地保留茶葉中各種植物化學物質的活性。
綠茶則無需選用覆蓋栽培的茶葉。這導致綠茶不如抹茶色澤那么綠,且苦味偏重、鮮味也稍遜一籌。其次,綠茶在蒸汽殺青、揉捻后往往直接炒烘干燥。如果是制作綠茶粉,就接著粉碎成綠茶粉。過程中既有高溫,粉碎也不夠徹底。因此綠茶中所含的營養物質不如抹茶豐富,綠茶粉也比抹茶粉的顆粒大些,口感不如抹茶細膩。
抹茶和紅茶、白茶差異也較大。紅茶和白茶是發酵茶,口感上更加醇厚甘甜,往往帶有花果香。由于經過了發酵,其中所含有益健康的成分也不同。像發酵程度更大的紅茶,主要含茶黃素和茶紅素;而發酵程度小的白茶則保留了更多的茶多酚,抗氧化能力更強,游離氨基酸含量也更高。
“抹茶”的營養價值
言歸正傳,網上關于抹茶和皮質醇的說法,是不是真有其事?
皮質醇是一種腎上腺皮質分泌的激素。皮質醇水平過高,可能會導致食欲增加,尤其向往高糖、高脂肪食物,容易過勞肥。而且皮質醇還能促進脂肪細胞的增生和分化,導致中心性肥胖風險升高。更糟糕的是,皮質醇還會分解肌肉、降低基礎代謝率,這將讓減肥變得難上加難。
目前來看,雖然直接證據不足,但的確有一些研究表明,抹茶中的茶氨酸能夠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感受,而壓力正是皮質醇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它又有個響亮的名字“壓力荷爾蒙”。也就是說,抹茶或許通過減輕壓力降低了皮質醇水平。
另一個抹茶可能影響皮質醇水平的證據是,抹茶中富含茶多酚、葉綠素、綠原酸、維生素C、蘆丁、槲皮素等多種抗氧化物,其抗氧化能力非常強大。美國農業部發布的食物抗氧化能力數據庫顯示,抹茶的抗氧化能力是綠茶的10倍,是花椰菜的51倍。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幫助人體更好地應對氧化應激帶來的不利影響,包括皮質醇水平的升高。
不過,這里也要謹慎提示大家,皮質醇水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可以適當攝入抹茶和其他富含茶氨酸的茶類,還需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作息、積極而不過度的鍛煉、保持多樣化的均衡飲食等。
除了對皮質醇的影響,抹茶在幫助減重方面還有其他優勢。比如,有動物實驗研究表明,抹茶可以抑制脂肪細胞的異常肥大,減少體重增加,并能改善血脂、血糖代謝。
綜合來看,抹茶的確很有可能通過改善壓力、抗氧化等方式來降低皮質醇水平,再加上其可能對脂肪代謝有促進作用,如果能同時配合飲食清淡、合理鍛煉,抹茶對于減重將會有所幫助。
好抹茶這么挑、這么搭配
抹茶的健康優勢這么多,還有助于減重,我們普通人該如何挑選一款優質抹茶呢?
可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簡單又高效:
1、不糾結國產進口,關鍵看級別
根據國家標準GB/T 34778-2017《抹茶》的規定,抹茶根據色澤、滋味、香氣、形態的不同可以分為一級、二級兩個級別。一級抹茶顏色更加鮮綠,口感更加細膩柔軟、鮮純味濃。我們在購買時,應該注意其產品執行標準是否為GB/T 34778-2017,然后優選一級抹茶。
2、看配料表,選干凈的
市面上一些抹茶產品以普通綠茶粉冒充抹茶粉,也有一些產品為了改善抹茶的苦澀味而加入白砂糖、植脂末,甚至香精、色素等添加成分,這無疑增加了抹茶產品的糖和脂肪含量,削弱了抹茶的健康效應。
3、看產地作為參考
國內抹茶的主要產地集中在貴州和浙江兩個省份。像貴州銅仁被譽為“抹茶之都”,浙江紹興御茶村的抹茶產業也是當地代表性企業之一。因此,選擇時可以注意觀察產地,相對來說更加可靠。
選好了抹茶,下一步就是怎么做比較好喝。
比較推薦的做法是抹茶搭配牛奶和椰子水。提前攪打好的抹茶液用牛奶沖開后加入適量椰子水,牛奶讓口感絲滑,椰子水略帶甜味,配合起來很清新。還可以嘗試用厚椰乳代替椰子水,口感會更醇厚一些,但相應地,熱量也會升高一些,這個就看大家的取舍了。復雜一點的話,還可以用抹茶粉搭配酸奶、偏甜的水果做成奶昔,放進冰箱冷藏一會,風味也很不錯呢。
如果平時習慣了喝咖啡,或許也可以試試直接沖純抹茶粉喝,但一定要注意抹茶粉的量以2~3克為宜,過量攝入茶多酚和咖啡因都有可能引起胃腸道不適反應。
最后還需要注意的是,抹茶雖然有諸多好處,但如果你是咖啡因敏感人群,或平時睡眠不好,還是要注意控制攝入量。要知道,抹茶中咖啡因的含量可是比綠茶、咖啡的咖啡因還要高,老人、孩子、孕婦都不宜過量飲用或食用,一天不超過一個中杯的量比較好哦。
作者:注冊營養師王璐
審核: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