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4)》顯示:中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從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以下簡稱“SDG中心”)獲悉,由該中心組織撰寫的《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在第79屆聯合國大會未來峰會期間向與會各國代表發放,并在聯合國網站上正式發布。
2015年,聯合國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以下簡稱“SDGs”),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SDG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介紹,報告利用多源衛星遙感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對全球7個SDGs及中國227個可持續發展指標定量評估。
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有126個(55.5%)指標提前實現聯合國2030年議程目標。此外,報告還針對環境類指標進行了量化預測。按照當前發展趨勢,中國在SDG 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和SDG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上有望整體按期接近或實現目標。
“中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郭華東說,例如,全球在部分指標上進展緩慢,但中國在工業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發展、生態恢復等方面貢獻顯著。過去近十年,全球尺度土地生產力整體呈下降趨勢,下降占比7.27%;但同期,中國土地生產力凈增加面積46.71萬平方公里,凈增加面積全球第一。此外,中國在農業水資源管理與飲水安全、公共交通便利性、節能減排、減少海洋污染等方面也取得積極進展。
郭華東介紹,全面客觀準確地評估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情況,需要國際可比數據。“地球大數據綜合使用衛星遙感、統計調查、互聯網、基礎地理等多源數據,是全面評估SDGs進展并填補數據空缺的有效方法。”
在填補數據空白方面,報告首次生產了2000年至2021年全球大型湖泊水儲量和2003年至2023年全球0.5度空間分辨率地下水儲量變化數據集;在創新方法方面,報告開發了基于隨機森林機器學習方法的未來城市局地氣候效應預測模型,首次預測了未來不同社會經濟和排放情景下,全球城市局地氣候效應對城市人群高溫濕熱暴露的影響,發現全球背景氣候變化是主要驅動因子。此外,報告針對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特殊挑戰開展了大數據監測與評估。
郭華東說:“研究團隊連續6年發布系列年度報告、產出系列可持續發展數據產品,是中國科學家為推動科學研究、促進決策支持、加速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實踐,這一過程不僅豐富了關鍵指標的準確量化數據,支持決策者制定基于證據的政策、優化資源分配,還為監測SDGs進展情況、評估政策實施效果提供強有力的科學工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