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精準助農,讓豐收多份主動
秋分時節,走進河南蘭考,田間道路筆直通暢,萬畝良田綠意盎然。以全國首批整縣級推進高標準農田試點縣為契機,通過探索推進“5G+智慧農業”、線上線下雙軌運營的農事服務和農業氣象防災減災保障服務,使蘭考從昔日“三害”肆虐時畝產僅46.2斤,一躍成為“沃野千里”的噸糧田。
不僅是在蘭考,在“齊魯糧倉”,稻菽飄香、魚躍蓮池、瓜果盈枝都離不開科技加持的精細氣象服務。
“灌漿后期是小麥良種產量和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燕表示,做好干熱風等自然災害的預警防范非常重要,從2024年5月初開始,氣象和農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聯盟”就持續發揮作用。“氣象、農業農村部門聯合發布干熱風等災害預警提示,為我們做好良種灌溉和‘一噴三防’提供了重要指導。”濟寧紅地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寧紅娣指著手機屏幕說。
在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鹽堿地曾是農業發展的難題。但如今,在氣象與農業技術的共同推動下,鹽堿地煥發出勃勃生機。氣象與農業農村部門合作分析鹽堿地氣候特點,探索適合不同農作物生長的氣象條件,共同研發優良品種和科學的種植模式,增加了鹽堿地的農業生產效益。
“氣象部門摸清了玉米生長各時期灌溉量的濕度和深度指標,通過他們預測的精細化灌溉量,我不用去地里,只用手機操作就能完成灌溉,省水省電還省力!”內蒙古突泉縣永安鎮村民于小東說。2024年,突泉縣氣象部門著力打造“智能氣象節水灌溉技術+合作社+多作物”服務模式,新增示范區面積6485畝,全縣累計推廣面積達60萬畝,手機端用戶達1.7萬人。經過前期試驗,每畝地可節水70噸、節電4.5度,綜合節省支出不少于185元,力爭耕地保苗5500株、糧食畝產700公斤以上。節水節電、降本增產,氣象智能節水灌溉技術真正實現了以智能化和科技化氣象服務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轉型發展。
賀蘭山下,風力發電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排排巨大的風電機組遍布山間,葉片在風中旋轉。寧夏氣象部門借力引智推進國家級新能源預報服務產品本地化應用,依托區域自動站監測數據和數值預報產品,提升了對風電場運行和電網調度的服務保障能力。
“氣象條件對風能發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直接關系到風力發電的效率和發電量,還關系到風力發電站的安全運行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近年來,氣象服務對我們優化運行策略和提高發電效率功不可沒,未來也必將大有可為。”賀蘭山風電場技術工程師張軒說。
“我們這里安裝院內光伏設施的村民有200戶,每人每年可增加收益3000元。”寧夏鹽池縣馮記溝鄉副鄉長王磊介紹,根據氣象部門太陽能資源評估區劃,鹽池縣因地制宜打造鄉村屋頂光伏、村級分布式光伏電站、“光伏+鹽池灘羊養殖”等多元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積極壯大村集體經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農業生產,要趨利,更要避害。針對農業生產防災,重慶市氣象局研發“氣象格點實況預報+農業氣象指標”精細化產品體系,構建“氣象預報預警+分類分級措施”的農業氣象災害及應對農業技術產品體系,并與農業農村部門簽訂協議,聯合打造一批市級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示范基地。
2024年7月8日夜間到14日白天,重慶市大部地區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其間,適逢巫山脆李采收上市的關鍵期,巫山脆李氣象服務中心與重慶市氣象科學研究所聯合發布基于“氣象格點實況預報+農業氣象指標”的脆李雨害風險預警產品,通過“農業天氣通”App等推送“氣象預報預警+分類分級措施”信息,該縣果業中心等單位及時聯動,組織大戶采取果樹覆膜避雨措施,降低雨害裂果率,有效降低了農民經濟損失。
“今年的豐收,多虧了氣象部門的精準預報服務,這讓我們種地更有信心了!”豐收的田間,農民臉上滿溢幸福的笑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