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紅江加工中心特級技師傅國濤——
手動加工,精度達到毫米級
從事機械加工行業35年,傅國濤能熟練操作各類機械加工機床,用麻花鉆鉆兩張薄紙,能確保上層紙張順利穿透,而下層紙張不損分毫。多年來,他成功改進10余種刀具,不斷提高產品的加工精度。此外,他帶領的課題組參與解決了船用低速機中的多項機械加工難題,實現關鍵部件國產化。
重慶紅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加工中心特級技師傅國濤(見圖,彭云攝)是個愛琢磨的人。
從車工、銑工、鏜工再到加工中心操作工,傅國濤一干就是35年。始終和機械加工較勁,他的學習筆記摞滿了書架。“技術日新月異,我們也要跟上節奏,不斷學習新技能。”傅國濤說。
在車間廠房內,傅國濤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絕活”——只見他的左手按住鉆床操作臺上緊緊貼合的兩張薄紙,右手緊握操作手柄,手動控制麻花鉆向下切削的進給量,麻花鉆高速旋轉著,眨眼間,鉆頭穿透上層白紙,留下一個圓潤的孔,而下層紙張完好無損。
“鉆紙考驗的是刀具的刃磨和手部的控制力,精度要控制在0.01毫米內,如果多鉆了相當于頭發絲1/5的厚度,就會劃傷下層紙張。”傅國濤說,“我們公司主要生產船用發動機燃油噴射系統,這一系統是確保船舶高效、安全運行的關鍵組成部分,對于加工精度的把控要求極其嚴格。”
在工廠里長大的傅國濤,從小就對機械有著濃厚的興趣。1986年,傅國濤進入技校學習,決心成為一名技術工人。經過3年的學習,他加入重慶紅江,從一名車工開始,在車間生產一線從事機械加工工作。
入廠半年后,傅國濤通過考核轉為鏜工。盡管在校期間從未接觸過鏜床,但靠著勤學苦練,在數控鏜床尚未普及的年代,他已能用普通鏜床加工出高精度產品,手工刃磨的刀具可以替代高價值的進口非標刀具。
“我的生活很簡單,兩點一線,除了在家就是在公司。”傅國濤笑著說。他沉下心鉆研,逐漸成長為廠里的技術骨干。
2003年,廠里引進價值上千萬元的進口臥式加工中心,用的是全英文的操作程序,設備的驗收調試是個很大的挑戰。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時,剛進入加工中心的傅國濤主動請纓。
“設備配了一本‘20毫米厚’的英文說明書。”多年的機械加工經歷讓傅國濤在生活中養成了用“毫米”計量的習慣,“程序里一個正負號的錯誤,就可能造成重大質量事故,而一道工序的加工要輸入成千上萬條程序指令,出不得半點差錯。”傅國濤說。
每晚在網上查資料,探索先進的加工方法,核查復雜的編程數據……通過不斷學習,傅國濤逐步掌握了英文版銑削循環程序,突破了普通程序無法完成的多端面多尺寸多螺紋孔加工,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入行多年,傅國濤破解了很多技術難題,打破多項加工“瓶頸”,改進了鉆頭、車刀、絲錐等10余種刀具,實現重點項目關鍵部件國產化。傅國濤琢磨出來的刀具加工方法,可以讓粗銑刀盤完全替代精銑刀盤,實現精銑加工零成本,在此項加工方面為公司節約了60%以上的刀具成本。
2016年,傅國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他采取導師帶徒、現場指導、培訓講座等形式,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公司一線工人,不斷提高他們的操作水平。此外,他還主動制作專業課件,去合作單位分享經驗、進行技術指導,讓更多人掌握先進的加工技術。
做好傳幫帶,傅國濤帶領團隊成員先后解決了臥式加工中心鉆削超深孔與復雜孔系、船用低速機部套復雜型腔與高壓密封面加工等多項難題。
回顧35年職業生涯,從一名普通技工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在傅國濤看來,工匠需要追求極致、不斷創新。“必須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才能培養出更多高技能人才。”傅國濤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1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